九鼎艺术的由来
    相传,九鼎是夏禹治水成功后铸成的。当时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夏禹治水成功后,他利用九州进贡得来的金属,铸造了九个鼎,将勘测所认识的这些地理状况,按九州划分,分别铭刻在九个鼎上,象征九州,各部落首领必须向联盟首领禹进贡,各部落首领每次进贡时还必须朝拜九鼎,九鼎当时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各代帝王将它作为传国之宝,十分珍视。这就是"九鼎之尊"的来历。“九鼎艺术 ”寓意为“九州艺术”——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是“鼎”级艺术的写照,是艺术领域的风向标,是行业领域的倡导者。 “九鼎艺术”——寓意为全国至高无上的艺术!
 
    书画评论文章
 
笔含武理 墨蕴禅机

发布时间:2008-04-16

     ——记书画名家德昭大师

     当我第一次面对德昭大师书法作品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这是武中奇先生的作品,待仔细看过却又不同。虽然二者的书法都是那么的气势浑厚、挺拔苍劲,但武中奇先生的字方正厚重,而德昭大师的字奇险奔放。笔者深深的被德昭大师书法的苍劲和险奇所折服,自讨当世能写出德昭大师这样遒劲笔力书法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了。
    德昭大师是少林寺第三十一代弟子,俗名王应明,祖籍山东,少年时就酷爱书画艺术,受教于著名书画家岳祥书先生,后拜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喜公长老为师,取法名德昭。近日笔者有缘得见德昭大师,和他谈及其学书的经历和体悟。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寺内碑林名碑众多,其中不乏有王知敬、蔡京、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书法大家所书名碑,实为一座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这些历代名碑无疑为德昭大师的书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给养。
    几十年来,德昭大师参禅于少林,博览少林武学、佛学典籍,从禅学和武学中汲取书画营养,参悟书画之禅机,还经常与其师兄少林寺武僧队队长德扬大师切磋武学与书画的内在禅理,亦武亦禅,亦动亦静。他以佛学博大精深的理念治学于书画之中,并从其师兄德扬大师“脑清耳聪,手快眼明,气沉步稳、力实身灵”的武学警语中参悟出书法之真谛。在不断的艺术开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书法笔力遒健,结体奇劲,大气奔放,静中蕴动,意气风发。德昭大师的书画气度非凡,与众不同,谈及其中奥妙,德昭大师说,少林寺是禅武合一,禅是静,武是动,就好像禅是水,武是火,水火不容,但达到极点,它又融到一起了。所以无论是他的书法还是画作,都透着一种奔放,具有独特的渗透力,似像要冲破纸张的约束,其体现出的寓意远远超出一幅字画的本身。他将“禅武合一”的心法用于笔墨之中,快慢缓急,抑扬顿挫,都要用手来把握,就像拳法一样;结体布势,置黑守白,都要用心来静虑,就像禅悟一样。因此,他的字里蕴藏著武功的力量,稳重之中又充满动感。
     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的世界神奇。书法与武术,血脉相通,它们同属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中并蒂开放的两朵奇花。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常言道书画同源,其实武术和书法又何尝没有关联呢?二者看似一动一静,毫不界连的,其实关系密切,存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讲究刚柔相济、都讲究间架重心、都讲究精神气韵、都讲究章法套路,还有书法讲心正则字正,武术以德为先.善养浩然正气才能出神入化等等。观德昭大师的书法,对此无疑作了最好的阐释。在当代,能把书法和武术相结合,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堪称大家者,非德昭大师莫属。
    德昭大师字是奔放的,然其人却是极内敛的。虽然他头上带着诸如“中国十大书画艺术名人”、“人民艺术家”等数不清的光环,但其从不张扬,对人也是极真诚平易的。他的书法作品被国内外要员、大企业老板收藏得多,少林寺的僧人和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不允许自己的书画作品在任何地方挂出来当商品买卖,所以他的书画作品大多被人收藏。德昭大师有几十个弟子,像师傅要求他的一样,他要求弟子们先做好人再做好事。
    打开德昭大师的个人国际展厅,恰巧看到网友对他的一段评价,笔者就用这个网友的话来作为文章的结束语吧。冰清玉洁,松柏气节,这是大师的真实写照。书法里透露出绵长亘古的沧桑,画幅中蕴藏着挥洒自如的人生。真诚善良,厚德载物是大师的写照。不平凡的人生,造就出了气势磅礴的作品。
 
                                           苦竹斋主

 

 

 
   
书画服务中心 WWW.SH11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