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艺术的由来
    相传,九鼎是夏禹治水成功后铸成的。当时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夏禹治水成功后,他利用九州进贡得来的金属,铸造了九个鼎,将勘测所认识的这些地理状况,按九州划分,分别铭刻在九个鼎上,象征九州,各部落首领必须向联盟首领禹进贡,各部落首领每次进贡时还必须朝拜九鼎,九鼎当时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各代帝王将它作为传国之宝,十分珍视。这就是"九鼎之尊"的来历。“九鼎艺术 ”寓意为“九州艺术”——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是“鼎”级艺术的写照,是艺术领域的风向标,是行业领域的倡导者。 “九鼎艺术”——寓意为全国至高无上的艺术!
 
    书画评论文章
 
一字之师 名家风范—高鸿禧先生其人其书

发布时间:2008-04-25
古人好做诗文,有些好的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其实这种“一字之师”并不是正规的老师,而多是指使人受益的良师益友。笔者称高鸿禧先生为一字之师是有渊源的。笔者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剪报集报,但凡有益的好文章笔者都会保留收藏的。记忆中17年前《书法报》上有篇对笔者很有指导意义的小文,名字叫“临帖的一点经验”,就是高先生所撰。这么久远的一篇这么短小的文章,笔者估计高先生也早已忘记了。
中国文化讲究“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笔者同高先生有过一面之缘的,高鸿禧先生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一种名家风范,就像他的书法风格一样。同高先生的那次接触,时间很仓促而且高先生有事在忙,笔者只是看其写的一个榜书“寿”字写法特殊,就随口问了句,先生却极耐心极真诚的给笔者进行了讲解。其书艺底蕴之高深及泽惠后学之风范,不枉为笔者的一字之师。工作关系,笔者看过其相当数量的作品,对高先生的魏碑及大草是由衷叹服的。观其书法,不论在用笔、用墨、结体、章法以及创新上,都是极娴熟老辣的,高鸿禧先生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家。当今社会,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等等,凡是称得上家的大都是专业学科里的尖子、航标,至少是有突出成绩贡献的,唯独书法家却是什么人都可以叫的,只要会写字的想往这个圈子里混的,都成了“书法家”。甚至各级书协里的一些主席理事,都不怎么会写字的,也成了大书法家。事实上只有像高先生这样认认真真做学问,几十年笔耕不辍且功力深厚的书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书法家的。
高鸿禧先生幼承父训,日课习书,坚持临池四十余载,先后师从王禾、张立朝、李铎、张荣生等先生。书体精于魏碑及草书,兼通篆隶。其楷书是师法龙门二十品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代表,它基于隶、形于楷,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魏碑有结构天成、笔法跳跃、精神飞动、血肉丰美等十美,他大力提倡学习书法应从龙门二十品入手,给“龙门二十品”以极高的评价。观高先生的魏碑,用笔朴拙厚重、结体方峻雄强,风格恣肆多采,形态稚拙率真,气势开拓大方。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研修班学习期间,其楷书被导师点评为“用笔刚劲,独具一格”。其草书师二王、怀素,兼收并蓄黄庭坚、王铎等历代草书大家之长,逐渐形成简约自由、体势奔放、韵致卓绝的大草风格。
先生的作品笔者看过很多,特别喜欢一些隶意较浓的魏碑,用笔、用墨也大胆泼辣,显得字体古拙率真,格调很高。只是这类作品相对较少,估计是先生在尝试书法的变革创新。高先生的楷书是魏碑的雄强朴拙的路子,而草书是帖学的清丽洒脱的路子,两者感觉是割裂开来的,没有很好的去结合。通过其楷书的一些变化,以及同先生交谈时,先生重点谈到碑帖结合的问题,笔者相信,正值创作盛年的先生,正在做着碑帖有机结合的探索和尝试。近二十年来,关于碑帖能不能结合、要不要结合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笔者认为,碑帖结合可以丰富创作语言、添加审美元素、提升创作想象力,应是书法发展的大势所趋。“碑帖结合”的创作,最大程度地让书者从传统的沉重中走出,从膜拜传统到驾驭传统,从被动地“临摹”传统到主动地重组传统,从而形成对传统学习方式、创作方式的极大超越,其中的意义是需要理论家去郑重总结、深入探讨的。更需要像高鸿禧先生这样真正的书法家去摸索创新、勇于实践的。
艺术是无止境的,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笔者衷心的祝愿高鸿禧先生在今后的书法道路上,勇攀高峰,再创辉煌。
 
 
苦竹斋主
 
   
书画服务中心 WWW.SH1122.COM